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新華社記者)職業教育關係國家經濟轉型和競爭力提升,關係億萬勞動力就業,既是教育問題,也是重大民生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
      從美國雄心勃勃的“學徒計劃”到日本的高技術實踐人才培養戰略,各國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體現了它們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戰略性考慮。
      縱觀各國職業教育,明確定位、面向未來、讓人人成才,是職業教育的著力方向。
      明確定位:培養實踐型技術人才
      職業教育絕非“二流”教育。這一點,在日本、瑞士和美國顯得尤為突出。
      日本的高新技術職業教育是日本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高等專科學校來完成。這類學校與大學的主要區別在於,未將“研究”列為學校的教育範圍,主要培養技術型人才。
      日本高等專科學校以培養具有創新性的實踐型技術人員為特色。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學校的教育培養目標也轉向了培養“具有創造性的實踐型技術人員”或“具有實踐性的開髮型技術人員”,其主要任務是將發明創造轉化為生產力。
      日本高等專科學校還註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課程設計上加大實踐環節。例如,日本工學院是日本規模比較大、專業多的專門學校。目前,該學校有創意、設計、信息工程、科技等7個學院,35個學科。從動漫、電子游戲到室內設計和軟件開發,學院所有的課程都強調要接地氣、多動手,這使其畢業生實踐能力突出,在各領域供不應求,受到廣大高新技術企業的青睞。
      在只有800萬人口的瑞屍上高中、讀大學不是年輕人的首選。瑞士聯邦職業教育及技術局2014年最新數據顯示,約三分之二的瑞士年輕人選擇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9年制義務教育之後,大多數瑞士年輕人選擇學徒職位,從實踐出發,開啟人生職業旅程。
      高水平的職業教育使瑞仕服了資源貧乏的難題,其製造業人才濟濟,使該國的鐘錶、軍刀和醫療設備等精密儀器及機械製造業享譽全球。
      在美國,奧巴馬政府明確表示,高級技工崗位並不一定非要有四年制大學本科學歷,而是更需要實際操作本領,而接受這些培訓最合適的地方就是社區學院(職業培訓機構),美國成熟的社區教育體系則為這種模式提供了可能。
      瞄準未來:創造上升空間
      緊跟時代要求,面向未來調整培訓科目和方法,是不少國家職業培訓的一大特點。
      美國人蒂姆·賴特曾在裝卸工的崗位上一干就是13年。但他不甘只做一名裝卸工,因此他花了六個月,利用業餘時間拿到了社區學院的機電維修師證書。現在他只需坐在監視器前確保機器在指令範圍內運轉即可,不僅提高了收入,還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前不久,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副總統拜登共赴蒂姆進修過的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社區學院,稱贊蒂姆的奮鬥故事代表了美國人不斷追求進取的精神。他們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把社區培訓高級技術工人的模式經驗推廣到全國,並宣佈將投入6億美元為製造業培訓學徒。
      這項學徒計劃力圖重振製造業,發展高科技、新材料等先進製造業,被外界評價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是奧巴馬鞏固經濟複蘇、刺激就業的重要舉措。
      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底,美國高技術工人的缺口將達到300萬。到2020年,機械師、電焊工等技術工人缺口將達到87.5萬。要填補這些缺口,通過對工人進行終身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應變能力至關重要。
      新計劃瞄準未來緊缺人才,主要集中在面臨熟練技術人才缺口的高增長領域,如IT產業、高科技服務業、醫療保健業、先進製造業。新計劃與原來類似的學徒培訓項目相比有了一些變化,比如參與社區培訓的學員可將培訓學時兌換成學分。聯邦政府還簡化了退伍軍人申請培訓的程序。
      根據計劃,美國勞工部還撥款5億美元資助社區學院與雇主合作,設立適應未來工作需要的培訓項目。社區學院、雇主和行業協會可向勞工部申請共同培養人才的伙伴計劃名額。
      高新科技的產業化迅猛發展,使德國現代化企業生產流程發生了改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職業教育課程也需作出相應調整。
      以德國工業技師培訓為例,德國工業技師在企業中是一個工段內工人的領導者,負責按技術員、工程師的設計方案組織生產和質量把關。以往工業技師的主要職能是指導工人做什麼和怎麼做。隨著自動化程度提高和生產流程管理日益扁平化,技師還需要具備更多的領導和協調能力,與此相適應,德國技師培訓和考試也增加了新要求。這些新要求包括產能和人員企劃、生產流程優化、參與新開發產品投產的投資和成本評估、工藝改良以及工人再培訓企劃等。對技師能力考核的新項目包括新技術產品的組織生產能力、解決問題的靈活性、與他人的溝通能力以及電子數據處理軟硬件的應用能力。
      無縫對接:學徒進企業磨練有保障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生產勞動輸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合格人才,因此,與企業和市場保持無縫對接是職業教育緊跟時代、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
      在法國,無論是中等職業教育還是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均與各行業相關企業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由國民教育部與企業簽訂協議建立校企合作關係,學生到企業實習被列為學校教學的重要內容。法國還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規,在企業接納、實習報酬和實習報告等方面明確企業、學校和學生的權利和義務,推動企業參與辦學和保障學生實習的權益。
      在瑞屍為確保緊貼就業市場需求,結合理論與實踐培育專業人才,職業教育多採用雙軌模式,即在學校學習理論,在企業接受學徒訓練。學生經過三至四年邊工作邊學習的磨練,畢業前接受考核,考試合格者獲得聯邦統一頒發的畢業證書,之後便可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作。
      多年來,瑞士職業教育一直都是瑞士人青睞的進入職場的途徑,而聯邦、各州政府和公司也長期為雙軌模式提供支持。數據顯示,瑞士聯邦政府承擔職業教育領域四分之一的公共支出,近四成瑞士公司為學徒提供鍛煉機會,如果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學徒職位減少,聯邦政府會給予提供學徒職位的公司一定的財政獎勵。
      在德國,“學協企業‘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中,組織實踐培訓是企業的職責。德國的職業培訓法規定,各地工商會是責任機構,在德國職業教育和培訓過程中發揮著作用。
      對企業的培訓項默工商會還承擔著監督者的角色。工商會不僅負責審核哪些企業有資質進入整個培訓體系,還負責確保企業在培訓項目中能提供高質量的培訓課程。簡而言之,工商會一方面控制著職業培訓企業和學員的數連另一方面還儘力確保培訓質量。
      在很多國家,政府為職業教育學生的實踐構築起多重制度保障,提升了職業教育的質連在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職業教育行業的信任與支持〃綜合本社記者班瑋、樂紹延、張淼、張雪飛報道)  (原標題:特稿:職業教育,搭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wbnplq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